

大学物理

25,756 人参与
开课时间: -
当前课程已结束 距离课程开始还有 加入课程 课程进行至第 周,共
人参与
开课院校 东莞理工学院
建议学习时长 156 课时
学科分类
适用专业 理工科专业
    1. 3.1 刚体 刚体定轴转动的描述
    2. 3.2 力矩 刚体定轴转动的转动定律
    3. 3.3 定轴转动的动能定律
    4. 3.4 刚体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5. 第三章作业
    1. 4.1 伽利略变换和经典力学时空观
    2. 4.2 狭义相对论产生的实验基础和历史条件
    3. 4.3 狭义相对论基本原理 洛伦兹变换
    4. 4.4 狭义相对论时空观
    5. 4.5 狭义相对论动力学
    6. 第四章作业
    1. 6.1 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
    2. 6.2 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
    3. 6.3 波的能量 声强
    4. 6.4 惠更斯原理 波的叠加和干涉
    5. 6.5 驻波
    6. 6.6 多普勒效应 冲击波
    7. 6.7 色散 波包 群速度
    8. 第六章作业
    1. 7.1 平衡态、温度、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2. 7.2 理想气体压强公式
    3. 7.3 温度的统计解释
    4. 7.4 能量均分定理 理想气体的内能
    5. 7.5 麦克斯韦分子速率分布定律
    6. 7.6 分子的平均碰撞次数和平均自由程
    7. 第七章作业
    1. 8.1 内能、功和热量、准静态过程
    2. 8.2 热力学第一定律
    3. 8.3 绝热过程
    4. 8.4 循环过程、卡诺循环
    5. 8.5 热力学第二定律
    6. 8.6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 玻耳兹曼熵
    7. 第八章作业
    1. 9.1 电场与电场强度
    2. 9.2 电通量与高斯定理
    3. 9.3 电场力的功与电势
    4. 9.4 静电场中的导体
    5. 9.5 静电场中的介质
    6. 9.6 电容与电容器
    7. 练习及测试
    1. 10.1 磁场 磁感应强度
    2. 10.2 安培环路定理
    3. 10.3 磁场对载流导线的作用
    4. 10.4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5. 10.5 迴旋加速器 磁聚焦
    6. 10.6 磁介质
    7. 练习及测试
    1. 13.1 光源、光的相干性
    2. 13.2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3. 13.3 光程与光程差
    4. 13.4 薄膜干涉
    5. 13.5 劈尖干涉 牛顿环
    6. 练习及测试
    1. 14.1 光的衍射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2. 14.2 单缝夫琅禾费衍射
    3. 14.3 衍射光栅
    4. 14.4 圆孔衍射 光学仪器的分辨率
    5. 练习及测试
    6. 第十四章作业
    1. 16.1 热辐射 普朗克量子假设
    2. 16.2 光的量子性
    3. 16.3 康顿普效应
    4. 16.4 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5. 16.5 粒子的波动性
    6. 16.6 测不准关系
    7. 16.7 波函数
    8. 16.8 原子的电子壳层结构
    9. 第十六章作业
  • 习题讲解
    1. 静电场
    2. 稳恒磁场
    3. 变化的电磁场
    4. 光的干涉
    5. 光的衍射
    6. 光的偏振
       大学物理课程在为学生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知识基础,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活跃的创新意识、理论联系实际和适应科技发展的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一、课程概述

以物理学基础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是我校理工类各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也是本科生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该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个高级应用型人才所必备的。

大学物理课程在为学生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知识基础,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活跃的创新意识、理论联系实际和适应科技发展的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大学物理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为后继课程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通过大学物理的学习,应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通过大学物理的学习,应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通过大学物理实验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基本素质,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掌握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爱护公共财产的优良品德。

 

具体目标:

1、素质目标:通过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素质:

(1) 求实精神:通过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作风。(2) 创新意识:通过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以及物理学家的成长经历等,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探索精神、创新欲望以及敢于向旧观念挑战的精神。(3)科学美感: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学所具有的明快简洁、均衡对称、奇异相对、和谐统一等美学特征,培养学生的科学审美观,使学生学会用美学的观点欣赏和发掘科学的内在规律,逐步增强认识和掌握自然科学规律的自主能力;通过本课程的训练,学生还应具备相应的科学素质如:较强的基本实验技能、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确的数据处理技术、熟悉常用的物理实验方法和常用的实验操作技术、了解在当代工程技术中广泛应用的现代物理技术(如,激光技术、传感器技术、微弱信号检测技术等)和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 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阅读并理解相当于大学物理水平的物理类教材、参考书和科技文献,不断地扩展知识面,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新知识结构;能够写出条理清晰的读书笔记、小结或小论文。

(2)科学观察和思维的能力:运用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通过观察、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科学抽象、类比联想、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并对所涉及问题有一定深度的理解,判断研究结果的合理性。

(3) 分析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物理问题的特征、性质以及实际情况,抓住主要矛盾,进行合理的简化,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并用物理语言和基本教学方法进行描述,运用所学的物理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能够融合实验原理、设计思想、实验方法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归纳与综合. 掌握通过实验进行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分析与研究的能力。

(4)独立实验能力:能够通过阅读实验教材、查询有关资料和思考问题,掌握实验原理及方法、做好实验前的准备;独立完成实验内容、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合格的实验报告;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实验的基本能力。

(5)、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例如:零位调整、水平/铅直调整、光路的共轴调整、消视差调整、逐次逼近调整等等。

(6)、学会常用的物理实验方法。例如:比较法、转换法、放大法、模拟法、平衡法和干涉、衍射法,以及在工程技术中的广泛应用的其他方法;

(7)、培养学生处理实验数据的初步能力。掌握有效数字运算法则;掌握一些常用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如列表法、逐差法、作图法等),初步学会应用计算机软件处理实验数据的基本方法;掌握测量误差与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3、知识目标:通过大学物理的学习,应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必要的物理基础知识并了解当前的物理学新成就。主要包括:力学、振动和波动、热学、电磁学、光学、狭义相对论基础等基础知识以及现代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物理基础;考虑到各专业的特殊性,适当加大相关内容所占比例;在实验方面,应达到以下知识目标:(1)掌握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例如:长度、质量、时间、热量、温度、压力、电流、电压、电阻、磁感应强度、光强度、折射率、普朗克常量等常用物理量及物性参数的测量,注意加强数字化测量技术和计算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2)掌握实验室常用仪器的性能,并能够正确使用,例如:长度测量仪器、计时仪器、测温仪器、变阻器、电表、交/ 直流电桥、通用示波器、低频信号发生器、光谱仪、常用电源和光源等常用仪器。

推荐教材

大学物理学

定价:

作者:

ISBN(国内):978-7-5635-4658-9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 2017年09月01日 )

课程团队【 查看团队详情】

  • 吴木营

    东莞理工学院

    吴木营

    东莞理工学院

    男,1961年12月生。教授/硕士。1983年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物理系。1983年至1993年在河南大学物理系任教,1993年至今在东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学院任教。主讲过《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普通物理学》,《光学》,《应用光学》,《电子电工学》等多门课程。
  • 李洪涛

    东莞理工学院

    李洪涛

    东莞理工学院

    1964年7月出生、副教授/硕士,武汉大学物理系毕业,研究方向光电材料。主要从事大学物理、固体电子学等课程的教学。
  • 王红成

    东莞理工学院

    王红成

    东莞理工学院

    1981.04出生,教授/博士,中山大学毕业,物理与光电工程系主任。2007年博士毕业,先后担任了大学物理、物理光学、应用光学、信息光学等课程的教学,主持了省级教改项目2项,发表教改论文多篇。其科研兴趣为光场调控、微纳光学及超快激光精细加工等,已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 徐永钊

    东莞理工学院

    徐永钊

    东莞理工学院

    1972.12出生,副教授/博士,2007年获北京邮电大学博士学位。曾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多项,发表SCI、EI收录的论文15篇,曾获东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主讲课程有《大学物理》、《光纤通信原理与系统》。
  • 何林

    东莞理工学院

    何林

    东莞理工学院

    1980.08年出生,讲师/博士;2012 华南理工大学 博士,主讲过《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光电材料与器件》《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理论》等课程。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发明专利多项。
  • 张耿

    东莞理工学院

    张耿

    东莞理工学院

    1981.04出生,讲师/博士,中山大学毕业,从2012年来校任教至今,长期担任《大学物理》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从事光电材料制备与器件应用研究。参加过大学物理课程的微客制作,主持和参与过3项各级教改项目,曾获2014年广东省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
  • 魏亚东

    东莞理工学院

    魏亚东

    东莞理工学院

    1979年出生,副教授/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毕业,九三学社党员。自2003年7月以来在东莞理工学院物理教研室任教,历年来主要以大学物理课程为主要教学任务。主持或参与了基于AMOLED的大面积平板显示良率改善研究与应用、面向大朗智能装备特色产业的科技创新服务小分队、大亚湾中微子物理研究、半导体照明产品质量检测与评估体系的研究、大科学装置及其关联产业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等项目的研究。
  • 陈少文

    东莞理工学院

    陈少文

    东莞理工学院

    1967.04出生,副教授/博士,1989年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物理系,2010年在中山大学获得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博士学位,现为东莞理工学院教师、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核技术应用、计算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东莞市科技项目多项,发表论文多篇。
  • 朱德海

    东莞理工学院

    朱德海

    东莞理工学院

    1976.10出生,讲师/硕士,中山大学毕业,参与本科教学14年,担任过的课程有:《大学物理》(含普通物理、大学物理A、大学物理B和大学物理D)、《单片机接口技术》、《微机原理》、《微机原理与单片机技术》、《自然科技基础》、《科学技术概论》和《文科物理》等,以及相关课程的实验和课程设计。作为一线教师参与了《大学物理》和《微机原理与单片机技术》(省级精品课程)两门课程的课程建设,有较丰富的理论和实验教学经验。
  • 张绍强

    东莞理工学院

    张绍强

    东莞理工学院

    1979.07出生,讲师/博士,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主讲课程包括《大学物理》、《光电技术综合实验》等。曾获得广东省大学物理讲课比赛三等奖。参与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5项,发表教研论文2篇,学术论文9篇。
  • 曾志峰

    东莞理工学院

    曾志峰

    东莞理工学院

    1976.10出生,讲师/博士,2012年广东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博士。主讲《大学物理》。
  • 李仪

    东莞理工学院

    李仪

    东莞理工学院

    副教授,1988/9-1990/7,清华大学物理系,工学硕士,1983/9-1988/7,清华大学物理系,理学学士 研究方向为传感器应用与检测技术。1992年以来一直从事显示器件开发工作,先后担任公司开发部开发科科长及法国汤姆逊显示器件有限公司开发部经理,2006年9月加入东莞理工学院。近5年来,主持的项目有:东莞市科技项目3项,省级基金1项,省科技项目1项,粤港澳项目1项,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项目2项;现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的测试工作。
  • 胡西多

    东莞理工学院

    胡西多

    东莞理工学院

    1965.01出生,副教授/博士,1985年7月毕业于中山大学物理系,获物理学学士学位, 1989年7月毕业于中山大学研究生院,获物理学硕士学位, 2001年7月毕业于中山大学研究生院,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89年7月-1998年9月任职于东莞TDK新科电子厂,任高级工程师. 2001年开始在东莞理工学院任教,现任广东东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物理学副教授
  • 刘敏霞

    东莞理工学院

    刘敏霞

    东莞理工学院

    1979.06出生,副教授/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主持了国家项目两项、广东省项目一项、东莞市项目两项;是校级“千百十人”培养对象;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两项发明专利。
  • 叶海

    东莞理工学院

    叶海

    东莞理工学院

    1976.03出生,讲师/博士,毕业于暨南大学物理系。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医学光学检测及激光应用技术。2003年7月来校任教,主讲《大学物理》和《光电子学》等多门课程。近三年来主持广东省科学基金、东莞市社科发展项目、东莞市产学研合作项目各1项,发表论文6篇,专利10余件。
  • 陈桂华

    东莞理工学院

    陈桂华

    东莞理工学院

    1980.06出生,讲师/博士,中山大学毕业。长期从事《大学物理》、《理论物理初步》,计算物理等教学工作。
  • 贾传宇

    东莞理工学院

    贾传宇

    东莞理工学院

    1983.01出生,讲师/博士,2004年至2010年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硕博连读, 2010年7月之2013年3月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做博士后; 在博士、博士后科研工作期间先后发表SCI论文15篇,以第一作者发表SCI二区文章三篇;论文被氮化物半导体领域的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单位引用,论文总引用率大于100次,其中单篇最高引用率26次,引用论文的知名科研单位包括美国UCSB,、南京大学、台湾大学等。以第一作者申请国家发明20多项,已经授权11项。
  • 吕伟

    东莞理工学院

    吕伟

    东莞理工学院

    1984年生,讲师/博士,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取得理学博士学位,2012年进入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工作,2017年9月入职东莞理工学院。在此期间在Chem. Commun、J. Mater. Chem. C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论文26篇,主持国家青年基金一项,省面上基金一项。
  • 康晓娇

    东莞理工学院

    康晓娇

    东莞理工学院

    2017.9-至今东莞理工学院 助理研究员 2013.7-2017.9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本人现从事非镉基水溶性发光量子点制备及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的基础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14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各一项。
  • 魏东山

    东莞理工学院

    魏东山

    东莞理工学院

    1979.10出生,研究员/博士,2007/08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2007/11-2011/11在波士顿大学力学系和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12-2017/08在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太赫兹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2017年9月,作为校学科方向领军人才受聘于东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从事太赫兹技术与应用研究。近五年,主持国家科技部“十三五”重点研发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基金、中科院“西部之光”计划、重庆科委科技攻关等竞争性科研项目多项,在国际重要SCI期刊上发表学术期刊论文60余篇,申报专利20余件。
  • 郑华

    东莞理工学院

    郑华

    东莞理工学院

    1980.05,讲师/博士,1998-2002年本科就读于武汉大学物理学院应用物理系,2002-2005年硕士就读于武汉大学物理学院光学专业,2005-2007年在华南理工大学工作,2007-2011年博士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2011-2014年在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工作,2014年-今在东莞理工学院电智学院工作。 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中国及国际发明专利60余项,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创新强校工程项目1项,校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1项。
  • 孙敬华

    东莞理工学院

    孙敬华

    东莞理工学院

    1974.09出生,教授/博士,2002年获得光学工程博士学位,2004年至2011在英国任助理研究员。2011年受聘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以及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2016年加入东莞理工学院任学科领军岗特聘人才。主要从事超短超强光脉冲的产生和测量、超快非线性频率变换、飞秒光学频率梳的产生和应用等领域的研究。
  • 彭小兰

    东莞理工学院

    彭小兰

    东莞理工学院

    1970.08出生,高级实验师/硕士;长期从事实验室工作及《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工作。
  • 卢柱荣

    东莞理工学院

    卢柱荣

    东莞理工学院

    1974年1月出生,实验师/学士,1997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焊接工艺设备专业。毕业后,在东莞理工学院物理实验室工作至今。主要从事物理实验设备维护,设备改造以及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工作。十多年的物理实验教学,有丰富的实验教学经验。主要从事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工作,以及大学物理实验室的日常维护。
  • 范丽仙

    东莞理工学院

    范丽仙

    东莞理工学院

    1976.09出生,实验师/硕士,毕业于东莞理工学院。从事实验岗位工作19年,主要负责的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实验设备维护、清查及购置,实验准备、指导实验和批改实验报告等工作。
  • 陈自发

    东莞理工学院

    陈自发

    东莞理工学院

    1979.07出生,实验师。毕业于东莞理工学院。实验室管理人员。2002年到大学物理实验室工作至今。从事大学物理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验指导等相关工作。。
  • 韦洛霞

    东莞理工学院

    韦洛霞

    东莞理工学院

    1963.02年出生,副教授,198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同年进入河南大学物理系任教。1992年进入东莞理工学院任教。长期从事《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工作。
  • 刘勇生

    东莞理工学院

    刘勇生

    东莞理工学院

    1974.04出生,高级实验师。。毕业于暨南大学。主要从事网络技术工作。
  • 陶晓静

    东莞理工学院

    陶晓静

    东莞理工学院

    1962.10出生,高级实验师,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主要从事现代教育技术工作。

推荐课程 查看更多  

提示

您当前登录的不是学生账号!
请先退出后用学生账号登录。

退出当前账号
提示

抱歉!
本课程暂时不对外校学生开放。

去看看其他课程
提示

恭喜~您已经成功加入《大学物理》

开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