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团队

  • 刘少文武汉工程大学

      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核化工专业,1987年从原成都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班毕业,2007年获天津大学工业催化专业博士学位。曾任催化材料制备及应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磷资源开发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湖北省新型反应器与绿色化学工艺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绿色化工过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催化剂工程技术、磷石膏资源化利用等领域的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横向课题1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近300余万元。授权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被EI收录4篇,出版教材1部(副主编)。
  • 陈金芳武汉工程大学

      硕士,教授,化学工程与技术主要研究方向:精细化工,传质分离,化工废弃物资源化;主要研究成果:参编《化学反应工程》、《精细化工概论》、《精细化学品配方与实用技术》,主编《化妆品工艺学》、《精细化学品配方设计原理》。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气-液-液三相传质工况研究》、《烟草花叶病毒病防治剂的探寻》,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液-液相界面非平衡过程的可视化研究》、《湿法磷酸乳液净化过程传质动力学研究》。科研进账200万,获国家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已鉴定的省级科研成果3项。2009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发表论文88篇,SCI:8篇,EI:10篇。
  • 李雁博武汉工程大学

      2011-2014年期间就读于比利时鲁汶大学,毕业后继续在该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11月回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中心工作,先后被聘为“工大学子”,“楚天学子”特聘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
  • 邓伏礼武汉工程大学

      博士,讲师。2004年6月毕业于武汉化工学院化工系,2008年6月在武汉工程大学获硕士学位,2013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同年在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工作。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磷化工以及反应器流体力学模拟。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湖北省重大科技创新计划等项目七项。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发表论文9篇。
  • 何禄英武汉工程大学

      2015年毕业于德国基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副教授,主讲化工设计、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等课程。何禄英老师是化工设计教学团队骨干成员,积极从事化工设计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主持并完成校级教研项目“基于德国工科教学模式改革的化工学科新工科建设研究”一项,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完成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一项(2018年第一批),全程参与完成了化工设计线上课程的制作和应用推广;现主持湖北省省级教研项目一项、“化工设计在线课程数字资源”项目(10万,化工出版社,2020-2021);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训练项目一项,已结题;发表教研论文4篇,其中核心1篇。曾获教学优秀奖三等奖,教案大赛三等奖,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获全国三等奖。
  • 吴再坤武汉工程大学

      吴再坤,博士,讲师,201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同年进入武汉工程大学工作。主要从事CO2捕集与转化、湿法磷酸方面的研究工作。科研方面,参与了中央支持地方科技发展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重大项目等项目,承担了湖北省教育厅项目1项,校级教研项目1项,发表SCI学术论文7篇,教研论文1篇。工程方面,先后承担了新工艺开发、工程设计与改造等项目20余项,涉及煤化工、石化、精细化工和医药等领域。
  • 金放武汉工程大学

      金放,博士,教授。曾先后在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和台湾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回国人员启动基金、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在国内外知名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8项。多次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化工设计竞赛一等奖。